暑期檔雖然結束,但是六十週年國慶和史無前例的八天長假讓十一檔也成爲當之無愧的黃金檔。近日提前梳理了一下即將在秋天上映的國內外電影,一面整理一面比較也是一種職業習慣。
就拿我說,剛爲國產電影的產量和質量的提高興奮,就看到了後面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好萊塢電影,那種失落和憂慮並非沒有來由。好萊塢固然有些無腦大片,也不乏思想性、藝術性、可看性上都做得很好的中等規模的電影,正是這些三性統一的電影將「美國精神」帶到全世界,電影是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撐,更是這個國家的文化代言。儘管我們拿出了全明星陣容的《建國大業》、衆星薈萃的《風聲》,但是論片種的多樣性和電影的普遍水準仍處於發展中階段,幾乎每部電影總存在這樣那樣的遺憾,迄今爲止,仍然沒有一部新中國的電影堪稱無可挑剔的傑作。當4億票房成爲行業新標杆的同時,我們還是要遺憾,這記錄屬於十多年前的《泰坦尼克號》和十多年後的《變形金剛2》。這些年,票房激增的同時,觀影人數卻在不斷下降,票價從兩毛錢漲到一百塊的時候,單片的總票房無法代表觀影人次的增加,真算起來,《變形金剛2》的影響力就絕對不如《泰坦尼克號》。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即便一些國產電影在中國成了吸金王,但放眼全球,我們的「中國精神」還能影響哪些地區呢?還有哪些人收到中國式價值觀,繼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呢?走出去對於個人來說可能無關緊要,但是對於一個國家,走不出去,便是一個大問題。
不要小看電影,我常常這麼想。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高速發展,今日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整個世界的眼中,文明、富強、民主、進步的中國,不僅僅要求經濟規模的壯大、物質產品的豐富,更希冀這個國家能拿出可供世人嚮往的文化財富和精神力量,這才符合中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大國形象。而電影在這其中更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它是最具親和力的外交使者、最具傳播性的意見領袖,更是最具影響力的親善大使。很多時候,我們在談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時,總聯想一些剛性手段,而事實上,文化的滲透更多是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和不由自主的激發,感同深受,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征服力,特別是在這個講求和諧的格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