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自由市場

誰行爲不理性?

曼徹斯特大學社會人類學講師基爾•馬丁:經濟學理性假說再度受到挑戰。與其假設非教科書行爲是非理性的結果,還不如分析一下不同的環境下理性的不同標準,以及當這些標準發生衝突時,該如何選擇。

「如果他們看到我種太多的可可,就會對我的土地和家人下手,那麼可可就不會結果;那些都是相當邪惡的手段;下毒咒和其它一些巫術。」

這就是彼得(Peter)在向我解釋他爲何只開墾了一半的土地的原因,8年前在因火山爆發他被迫撤離家園後,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分給了他3公頃土地。彼得的話同樣是對一種指責的回應——在進行人類學實地研究期間,我常常聽到政府官員和開發工作者們對這些村民的指責:這些人要麼太懶,要麼太蠢,因爲就像彼得一樣,沒人把自己的地種滿。

從經濟學角度講,這種迴避利潤最大化的行爲或許看起來不大理性。但站在這些村民的角度來看,付出了額外勞動,卻讓自己成爲鄰居們妒忌的對象,那纔是一種非常不理性的行爲。

您已閱讀22%(299字),剩餘78%(10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