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經濟調整中,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水準很可能已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上半年見底。今後,中國商業銀行的整體盈利狀況將出現明顯改善。
今年一季度,中國14家上市銀行的淨利潤同比下降9%,與先前淨利潤動輒30%、40%的高速成長相比,頹勢盡顯。盈利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銀行淨息差的收窄,而淨息差收窄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去年9月以來中國央行不對稱的降息政策,即貸款利率會較存款利率下降幅度更大;先前銀行負債方的「存款定期化、定期長期化」趨勢,使得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了很多;由於銀行資金充裕、且融資方多爲國有部門,銀行貸款利率設定的議價能力大打折扣,貸款利率實行下浮的比重越來越大,從而使得貸款的收益減少——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今年6月份,一般貸款實行下浮和基準利率的佔比分別爲30.47%和33.70%,比年初分別上升4.91個和3.57個百分點。住房按揭貸款利率打七折等措施的出臺,也加劇了存貸款利差的縮小。
除此之外,去年年末銀監會要求大型銀行的不良資產撥備覆蓋率至少要達到130%以上,風險較高的銀行進一步提高到150%。提高撥備覆蓋率,會減少當期銀行的淨利潤規模。先前國內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低迷,也限制了銀行代理、結算等中間業務手續費收入的實現能力。以上這些因素使得國內銀行業的盈利狀況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出現了明顯的惡化。
不過,隨著國內經濟的復甦,這些原本限制銀行盈利的因素開始向好的方向發生變化。在筆者看來,今後國內銀行業的盈利狀況將持續好轉。 從央行貨幣政策上來說,由於經濟回暖和信貸的天量投放,目前央行再度降息(特別是非對稱降息)的可能性比較小,因而銀行淨息差收窄的利空性政策因素基本消失。這是影響銀行盈利水準的主要宏觀政策性因素。
在資產方,今後銀行的貸款投放策略將發生明顯改變。原本爲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商業銀行會頻繁發行次級債、混合資本債券等融資工具來補充資本金,但在近期銀監會表示將控制次級債的發行後,今後國內銀行基本上只剩下縮減新增貸款規模一條路可走。7月份的貸款規模較上半年月均1.2兆的水準出現明顯下滑,應是下半年銀行貸款投放的一個總體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