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脫鉤

到底脫鉤還是沒脫鉤?

Pimco執行長埃爾-埃利安:由「脫鉤」到「再掛鉤」再到「脫鉤」,這一過程既突顯出市場共識的脆弱,又反映出全球經濟的易變性。

還記得《大青蛙布偶秀》(The Muppet Show)中的兩個角色斯塔特勒(Statler)和沃爾多夫(Waldorf)嗎?他們會坐在自己包廂座位上給演員挑刺。在我孩提時代最喜歡的短喜劇之一中,這二人說話總是兜個圈子又回到原點:先是對演出進行表揚,然後進行批評,最後又再次表揚。

這一反覆讓人想起了有關「脫鉤」(decoupling)與「再掛鉤」(recoupling)的爭論,它還有可能讓那些對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很重要的問題變得更難理解。具體來說,儘管脫鉤是一個事實,但其國際影響卻遠比以往分析所得出的更爲微妙。結果,它的投資和政策影響出現了偏差。

在2008年最後三個半月全球經濟「突然停滯」之前,脫鉤陣營牢牢控制著局面。新興市場強勢成長,自我保險機制(體現爲具有緩衝作用的、日益成長的鉅額外匯儲備)讓很多新興經濟體免受美國金融業崩潰的影響。結果,市場共識越來越把新興經濟體視爲全球成長的火車頭。全球經濟試圖減輕對高度負債的美國消費者的依賴。

您已閱讀24%(423字),剩餘76%(13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