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

火狐的反擊

FT專欄作家保羅•泰萊:火狐3.5的速度和易用性,以及其跨平臺相容能力,意味著Mozilla的這款最新傑作仍將是我的瀏覽器之選。

Mozilla的火狐(Firefox),自這款免費下載軟體的最初版本於2004年11月出現以來,已成了我最鍾愛的網路瀏覽器。火狐的問世激起了20世紀90年代時「瀏覽器之爭」的重新上演——微軟(Microsoft)當時猛然間躥紅的網路瀏覽器與主流的網景(Netscape)Navigator之間的爭鬥。

自那以來,火狐這款由開放源代碼Mozilla非盈利基金會開發的軟體已贏得了約23%的瀏覽器市場。即便缺少像競爭對手如微軟和蘋果(Apple)那樣的財力或是谷歌(Google)的衝勁,火狐還是做到了這一點。微軟和蘋果將瀏覽器與各自的操作系統Windows和Mac捆綁在一起提供,而Mozilla先前的支持者谷歌去年推出了自己的瀏覽器Google Chrome。

長期以來,火狐因其先進的功能和速度、靈活性以及數千爲之開發的第三方瀏覽器附加軟體促進下的客戶化而得到用戶的讚譽。但最近一些用戶開始煩惱,擔心隨著競爭對手推出新版瀏覽器,火狐可能失去優勢。這些瀏覽器通常速度更快、外觀更時髦,帶新功能,這些是火狐3所沒有的。

您已閱讀27%(457字),剩餘73%(12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