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之中自有機遇。雷曼兄弟破產以後的10個月期間,中國公司掀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收購熱潮。來自Dealogic的數據顯示,中國收購方已經提出50項3000萬美元或以上的競購要約,總額恰好超過500億美元。剔除受挫的中鋁(Chinalco)入股力拓(Rio Tinto),以及北汽控股(Beijing Automotive)競購歐寶(Opel),中方的成功率其實很高。迄今只有三宗競購被撤回,而其中一筆交易——中國五礦(Minmetals)收購Oz Minerals——又以可接受的形式復活了。總價值達到170美元的24宗交易已經完成;近180億美元的21宗交易仍在進行中。
力拓收購案似乎爲中國帶來了經驗和教訓。這類碩大、多層的甜點,對海外反對者是一份大禮,在政治和商業層面均是如此。自那以後,中國的收購重點保持不變:超過三分之二的收購目標集中在礦業和能源領域。收購規模更小,交易更簡單了:中國競購者體會到,重要、長期的特惠待遇,能夠逐步爭取得到。避開棘手的發達經濟體的競購者,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以發達經濟體爲目標的交易佔到54%,但在失敗的交易中佔到百分之百。最後,中海油(CNOOC)敵意收購美國加州優尼科(Unocal)失敗的教訓保留了下來。迄今只有一次中國的行動似乎是不請自來的,那就是收購帝亞吉歐(Diageo)1.1%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還有,這些交易中,只有很少是遭遇爭奪的,至少在公開場合是如此。既然外國公司和支持它們的銀行正在恢復元氣,「中國公司」今後可能會遇到更強硬的反對。這或許就是中國企業最近加緊行動的原因,比如上週末就有一系列收購訊息公佈,如澳洲最大農藥供應商Nufarm和該國唯一錫礦企業Metals X均收到中國公司的收購報價。無論如何,8:1的實際成功/失敗率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