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野村證券

Lex專欄:野村證券的野心

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證券在收購雷曼兄弟的歐亞業務之後,正在全球範圍內四處出擊,以實現其建立全球性大型經紀業務的目標。但崛起之路絕非坦途。

意欲成爲全球銀行巨擘的野村證券(Nomura Holdings),正在艱難地實施其計劃表。在收購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歐洲及亞洲業務僅10個月後,這家日本主要券商目前已成爲倫敦證交所(LSE)第三大經紀商。該公司正在沙烏地阿拉伯開設業務,並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痛擊競爭對手。從新興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到老牌的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都能看見野村證券的身影,意在與其追求的身份相符。

所有這些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今年第一季度,野村證券支付了17億美元的薪酬福利,是去年同期的兩倍,遠遠高於該公司淨收入,這主要是爲了留住雷曼的員工。今年3月底,野村證券的員工總數達到2.56萬人,較上年同期成長42%。如今該公司議程上的剩餘計劃項目更爲傳統——回報或許也會更低。野村證券希望建立一個遍佈全球的大型經紀業務。當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昔日領袖在此次危機高潮時暫時失寵於對沖基金之際,另一些人出人意料地獲得了經紀業務這份肥差。但如今,這些重組後的美國銀行重新登場,競爭正不斷升級。舊有的客戶很難轉投新東家,不過野村證券可以白手起家,設計出一種既取悅參與者、又令監管機構滿意的模式。

接下來的任務是在中國組建一個合資公司。不過,野村與羅斯切爾德公司(Rothschild)的歐洲合資投行業務獲益寥寥,而中國也並不是人們心目中通常認爲的黃金天堂。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在中國收入最高的外國券商瑞銀(UBS),僅賺得4300萬美元的費用收入。正如爲數不多獲得在華運營牌照的其它外國銀行所知,即使要取得這個成績,也需要漫長的時間。正如莎士比亞(Shakespeare)筆下的麥克白(Macbeth)所言,野心過大,可能會招致失敗,或者令自己折戟沉沙。

您已閱讀95%(777字),剩餘5%(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