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亞鋁

LEX專欄:從亞鋁風波看中國海外債券

上週,香港法院批准了亞洲鋁業的管理層收購方案,亞鋁風波塵埃落定。事後思之,對沖基金及外國銀行在購買這些高息票據時就應意識到,假如亞鋁重組,佔上風的必定是中國內地債權人。

鄧小平說得不錯:一國兩制。

4個月前,中國亞洲鋁業(Asia Aluminum)的海外債權人拒絕了該公司低價回購債券的建議,令該公司陷入臨時清盤局面。該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鋁型材商。上週,香港一家法院批准了將該公司以4.75億美元出售給其管理層的方案。實物支付票據(PIK)持有人的所得,將不到票面價值的1%,而優先無擔保債券持有人將獲得票面價值的20%。前者的錢是借給了亞洲鋁業的境外控股公司,共計5.35億美元。後者的債務人則是位於境內的運營公司,擁有亞洲鋁業的所有資產,債務價值4.5億美元。

這種安排讓兩類債權人都感到不快,尤其是實物支付票據持有人,自3年前的收購以來,累計支付給他們的利息,已令票據總面值增至約7.3億美元。對沖基金及外國銀行在購買這些高息票據時就應該意識到,假如亞洲鋁業進行重組,必定是中國內地的債權人佔上風。在亞洲鋁業開始陷入困境時,該公司欠本國銀行的無擔保貸款起碼有3.5億美元。瞧,如今內地銀行果然毫髮未損。

您已閱讀54%(417字),剩餘46%(3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