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眼中的路易威登藝術展

我們的新作品上寫著「消滅窮人」、「建造更多公共廁所」,路易威登不會希望在手袋上出現這些語句。但沒有阿爾諾和威登,我們的作品將不會在香港展出。

5月19日,星期二

這是我們首次來到香港。我們喜歡香港機場,這裏沒有廣告,我們不會把機場和商店聯繫在一起。但這裏非常乾淨和空蕩——機場外面有一輛超大的勞斯萊斯(Rolls-Royce)轎車等著我們。這是怎麼回事呢?過去在巴黎經營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的蘇珊•佩吉(Suzanne Page)幾年前爲我們舉辦了一場大型展覽,並告訴我們,她在爲一位名叫伯納德•阿爾諾(Bernard Arnault)——我們不知道這個名字的含義——的法國私人收藏家擔任顧問。從1986年開始,我們總是把《Class War, Militant, Gateway》看做一件處於沉睡中的作品,蘇珊說服我們賣掉了這件作品。後來有人問我們是否願意去香港,因爲阿爾諾將展示他的私人收藏——包括我們的作品在內。弗蘭克•蓋瑞(Frank Gehry)也將攜帶巴黎的一座新畫廊的模型前往。新畫廊將成爲永久存放我們照片的地方。後來我們發現所有這些都與手袋有關係。

我們想:「誰是手袋的守護神呢?」是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誰寫了有關手袋的文章?是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因此對我們來說,這是阿爾諾、王爾德和撒切爾的組合;是政治、藝術、時尚與文化的組合。

您已閱讀21%(548字),剩餘79%(20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