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17世紀時荷蘭的鬱金香、或本世紀初的網路股一樣,中國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充滿了泡沫。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史上,充斥著散戶投機者在街頭排隊認購股票的情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甚至用趕牲口的棒子來維持排隊秩序。但顯然,隨之而來的新股一日秀只是虛弱的繁榮——即便戰略模糊不清的公司也能有高達三位數的本益比。而當市場步履踉蹌時,監管機構就關閉了新股發行的大門。
目前,始自去年9月份的國內IPO暫緩發行似乎已接近尾聲。旨在改善IPO機制的新發行規則草案正在徵求意見,截止日期爲6月5日。據推測,新股發行將在這之後重新啓動。看起來好時光的確又要回來了。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假想中的「V型」復甦,上證綜合指數今年迄今已累計上漲42%。
即使你認爲中國股市此輪反彈比其它地方更具說服力,此時調整新股發行規則也堪稱勇敢之舉。以往,IPO之所以受到追捧,正是由於其結構性限制和錯誤定價。如果像新規草案所設想的那樣糾正錯誤定價問題,那麼熱捧IPO的現象將銷聲匿跡。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新股在首日上市交易中,股價平均漲幅爲150%,去年的這一數字爲90%。結束這種爆炒,將把大部分散戶投機者趕走:券商里昂證券(CLSA)的數據顯示,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中,大約有一半(或者說散戶申購到的70%)在上市第一天就被拋出。其它擬議中的改動,實際上減少了機構申購的規模,這將進一步降低流動性。儘管如此,如果此次改革能略微降低一點中國大眾資本主義的熱度,卻提高其效率,那麼這種改革也是值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