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造成的排放要佔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將近四分之一,但和電力部門比起來,這裏的減緩行動還幾乎爲零。更糟糕的是,交通排放的成長速度比任何其他部門都要快。在這個災難性的成長中,具有標誌意義的就是中國機動車的成長。30年前,北京的機動車還不到10萬輛,而如今已經超過360萬輛。
對於歷史上累積的排放,經合組織國家負的責任當然要比中國大得多,也沒有誰打算剝奪中國人民購買私家車的夢想。但是,中國還是有充分的理由去抵制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的後果將帶來嚴重的威脅。舉個例子,中國的供水嚴重依賴正在迅速縮小的喜瑪拉雅冰川。問題已經不限於氣候變化:快速的經濟發展和交通的機動化都給人民帶來了迫在眉睫的危險。
北京的人口只有全國的百分之一,汽車數量卻佔全國的十分之一。結果,北京各主幹道的交通擁堵已經不限於早晚兩個高峯。被堵的不僅是小轎車,人滿爲患的公共汽車也一樣,通勤的人們每天在路上要花好幾個小時。空氣汙染造成了哮喘和肺癌的多發。北京市每年有一千多人死於汽車交通事故,這進一步降低了人們騎自行車的積極性。實際上,自行車是最適合中國城市情況的環保交通方式,直到最近也還是最普遍的手段。然而,行人和自行車的通行被都被主幹道的滾滾汽車流和物理障礙所阻。一句話,北京現在的交通就是一場惡夢。
您已閱讀21%(534字),剩餘79%(20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