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

Lex專欄:建行H股放量玄機

不計美國銀行的拋售,建行週三在香港股市交易量也達到日常水準的10至12倍。這種情況有點反常。

中國建設銀行的股票週三在香港易手的速度,似乎比麥當勞漢堡包出爐的速度更快。不計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大宗出售,成交量也達到平常水準的10至12倍。這種情況有點反常。美銀在週二出售了價值73億美元的建行股票。揹負重壓的美國銀行,念及自己剩下的150億美元建行股份,做出了中國眼中的正確舉動:將股票出售給看起來比較穩定的投資者,包括中國人壽(China Life)和新加坡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呢?

陰謀論四起;如同在戰爭中一樣,遇到失去的市場機遇,真相往往成爲第一個傷亡者。不滿的基金經理們相信,他們被更接近中國的三家投資者排擠在外——第三家投資者是私人股本集團厚朴基金管理公司(Hopu Investment Management),由人脈極佳的方風雷經營。根據這種說法,投資銀行早已安排了充分數目的機構投資者接手美銀的135億美元建行股票,價格爲每股4.35至4.60港元,即相對於實際買家所付的價格有3.5%至9.5%的溢價。若這種說法屬實,那將意味著美國銀行把大約5億美元利潤拱手相讓。但是,美銀股東還不是因爲這宗交易而可能喫虧的唯一羣體。建行股價週三下跌4%,儘管前一天懸而未決的一大筆股份已被消化。

通過爭取長期股東(而非易變的對沖基金)而得到的「穩定性」,持續時間遠遠不到24小時。傳言稱,在美銀的股票出售完成後,賣家在60秒後就撥通了電話。果真如此,對三家機構中比較明顯的長期投資者淡馬錫來說,那將是壞訊息。淡馬錫的記錄印證了其「買下並長期持有」戰略。截至週三收盤時,對建行大宗股份的胃口正在消退,與傳言成反比。在最好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搞砸」(而不是陰謀)的故事。

您已閱讀99%(728字),剩餘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