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試圖在銀行業尋找國際新秩序證據的人,美國銀行(BofA)出售所持中國建設銀行(CCB)三分之一股份的交易,都值得深思。不僅買方似乎都是亞洲機構: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中國人壽(China Life)、以及總部位於北京的私人股本公司厚朴基金管理公司(Hopu Investment Management)。而且似乎沒有一家西方投行參與了此筆規模爲73億美元的低調私售交易。
這正是中方希望看到的。之前(外資銀行)拋售中國國有銀行股份的交易都十分倉促,給人一種賣家恨不得早點脫身的感覺。例如,瑞銀(UBS)今年1月份出售所持中國銀行(BoC)不到2%的股權時,瓜分34億股股票的至少有十幾家對沖基金。至於中國人壽和淡馬錫,中國政府可以確信它們會長期持有。而厚朴也是合適的接盤人選。兩年前由高盛(Goldman Sachs)在華證券合資公司前董事長方風雷創辦的厚朴,是1月份購買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所售中行股權的20家機構之一。中國方面對三方參與、更文明交易方式的欣賞,或許體現在了價格上——折扣比美國銀行1月份出售規模更小的建行股份時更高。懸而未決的風險有序解除,讓人鬆了口氣,推動建行股價上漲2%。
對於美國銀行而言,蚊子也是肉。上週美國政府要求該行籌集340億美元資金,如今該行僅完成了五分之一以上。與此同時,高盛也處於一種不同尋常的境地:只能受到事件的支配,卻不能掌控事件。高盛已直接持有中國工商銀行(ICBC) 5%的股權,目前仍在鎖定期內。而作爲厚朴的錨定投資者,如今高盛又在另外兩家中資銀行有了間接的風險敞口。不過,我們早已走過「鬼佬」銀行家說了算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