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目標制失敗了嗎?各國央行大多沒有因爲這場危機而受到指責。他們不應受到指責嗎?
就在5年前,現任美聯準(Fed)主席班•柏南奇(Ben Bernanke)發表了一場關於「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的演講。所謂「大緩和」,意指過去20年通膨和產出的波動不斷減弱。在演講中,他強調了改良貨幣政策的有益作用。央行官員們感到自豪。自豪之後是失落。如今,他們正疲於應對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依靠政府「維生」的銀行體系以及通縮隱患。怎會變得如此糟糕?
這並非小事。近30年來,政策制定者和學界越來越確信,通過推行通膨目標制,他們找到了法定貨幣(fiat money,或人造貨幣)的「聖盃」。這是一段漫長的旅途,從19世紀的金本位開始,歷經上世紀20年代的金匯兌本位制、30年代的金融混亂、50年代和60年代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布列敦森林制度、1971年結束美元與黃金的兌換,以及70年代和80年代的貨幣目標制。
您已閱讀17%(410字),剩餘83%(19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