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PetroChina)真會弔胃口。在週一接近午夜時分悄悄出爐的首季業績報告中,這家亞洲最大的原油生產商表示,它決心在「這一重要的戰略時期,抓住歷史機遇」。董事長蔣潔敏去年10月稱,當時是收購因爲大規模去槓桿化而變得便宜的企業的好時機,此言首次讓人發怵。
讓海外競爭對手一直猜不透自己的心思沒什麼壞處。就海外收購而言,中石油既有實力,也有意願。這家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不多,而油田資產組合趨於成熟,成本相對較高。但現實是,以優惠價格鎖定長期石油供應,很可能無法以老方式(發起對上市公司的壓倒性收購報價)做到。中國在4年前嘗試過那種方式,當時中海油(Cnooc)試圖擠入優尼科/雪佛龍(Unocal/Chevron)併購交易,最終沒有成功。
看看中石油在亞洲的冒險經歷吧。2005年,在東道國迫切需要現金和技術訣竅的情況下,該公司通過其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以40億美元收購哈薩克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從而獲得一個立足點。自那以後,在資源民族主義高漲的背景下,進展更爲慎重。本月早些時候,中石油購得哈薩克第四大能源企業MMG一半股份。但是,爲了換取這一投資權,中國政策性銀行同意向該國放貸100億美元。在巴西和委內瑞拉的經歷也與此類似:中國提供貸款,換得石油和影響力。在俄羅斯,長期談判最終在今年2月結出果實: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向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Transneft)提供250億美元貸款,換取相當於當前進口量8%的保證石油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