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
在我所受的職業教育中,評論被稱爲媒體的核心,尤其是社論社評,被用來傳遞媒體決策者的立場,是影響、呼籲、號召受衆行動的最有力工具。
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媒體評論,毛澤東就是一個好作者。在中共中央機關報的版面上,從「任仲平」署名文章到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人民時評,宣傳官員們使用各種欄目配合,傳遞著執政者的意圖和傾向。就在明天,要求做好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已經要發到第22篇,另有「三論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就這一點來說,適合刊發成文成系列評論的載體--人民日報當之無愧可以繼續超越新華社和央視,在中共宣傳喉舌中排名序列之首。
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的評論事業更加得到迅速發展。把報導和評論分開的媒體操作理念,如今已被廣泛接受,過去那種在新聞報導中「夾敘夾議」的手法不再流行(環球時報是個著名的例外)。雖說篩選報導素材也必然是基於某種立場預判,但如今幾乎每份市場化媒體都在宣告,「客觀報導歸客觀報導,主觀評論歸主觀評論」,以適應新時代受衆的認知理念變化。
您已閱讀27%(467字),剩餘73%(12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