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

親筆信成了高級交流?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桃紅:一位友人的親筆信成了去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禮物,上一次收到手寫信已是6年前。手機簡訊氾濫的時代,「見字如人」的溝通方式彌足珍貴。

美國生活計劃及信徒網路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傳統的交流方式已經被新的交流工具所取代,對於現代人來說,簡訊比電話或者書信交流起來更有吸引力。因此,根據最近研究發現,儘管年輕人有很多方式進行交流,但僅僅只有35%的人採取的是直接的交流方式。

簡訊的交流,不但失去的是一種親密關係的建立,並且還會造成資訊在傳送過程中的缺失甚至是扭曲。有一個公關行業的朋友跟我說了這麼一個案例:年前他們代理的一家品牌公司要舉辦新聞發佈會,他們便通過簡訊的方式邀請了10家媒體。結果有2家媒體當場回覆「因沒有時間不能前來」,有幾家說會再考慮,只有5家媒體很爽快地回覆「可去」。事後,他們通過電話邀請的方式,在好一通寒暄和暖場之後,那幾家表示再考慮的媒體才答應去參加發佈會。朋友說事後他們專門爲此在職員中開了經驗總結會議,他們分析,簡訊因爲沒有眼神交流、聲音互動等直觀的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成爲「說不」最不需要有勇氣和內疚心理的交流方式,而電話或者面談,則都有很靈活的斡旋餘地。

這個案例說明了一個事實,簡訊交流盡管便捷暢通,到達率高,但是因爲其看不見、聽不到的「冷漠」特質,而築起了人們內心無形的障礙。這個障礙,是通過收發多少簡訊都無法逾越的高山。

您已閱讀37%(509字),剩餘63%(8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