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購

中國:投資海外資源機不可失?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近來,中國對海外資源投資驟然提速。除收購、增持有外國資源企業股權之外,中國還與俄羅斯、巴西達成「貸款換石油」協議。然而,現在是併購海外資源的最佳時機嗎?

2月以來,中國對海外資源的投資驟然提速。已經宣佈的投資包括:中鋁向力拓增資195億美元,將整體持股比例增至18%,並獲得力拓集團有關鐵礦、銅礦與鋁資產的部分股權。中國五礦集團計劃斥資17億美元收購澳洲OZ礦業公司的全部股份。OZ是澳洲第二大鋅礦公司,也是銅與黃金的主要供應商之一。根據英國《金融時報》2月24日最新報導,湖南華菱鋼鐵集團將買入澳洲第三大礦業公司FMG 16.5%的股份。此外,中國還相繼與俄羅斯、巴西等國家達成了「貸款換石油」協議。2009年春節後,中國企業海外出擊的新聞可謂四面開花,令人目不暇接。

應該如何看待2009年初中資企業重拳出擊海外資源業呢?筆者認爲,總體上而言,這是一種值得讚賞的現象。次貸危機的深化與擴展爲中國資源業企業的海外併購提供了難得的「時間之窗」。利用這一時機,以合理價格取得海外資源供應商股份,有利於對沖未來資源價格上漲的宏觀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平滑未來的資源進口價格,從而有助於中國經濟的持續成長。對展開收購的中資企業而言,在市場低迷時期,以較低成本向產業鏈上端拓展有望在市場轉暖後帶來豐厚利潤。不過,中國企業在進行併購之前,也應充分考慮成本收益是否合理和未來公司的整合難度。

次貸危機演變爲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全球經濟危機之後,已經導致發達經濟體集體步入衰退,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成長嚴重減速。全球範圍內對資源的需求驟然下降,以及短期內作爲主要計價貨幣的美元走強,共同導致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從2008年第4季度起持續下跌。國際原油價格已由2008年7月的每桶超過140美元暴降至當前的每桶40美元以下,鐵礦石、銅材、鋁土礦等資源價格也大幅下跌。對那些對進口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國家而言,這提供了難得的以低價構築資源儲備的機會。例如,儘管美國在次貸危機中損失慘重,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仍在大舉囤油。2008年12月,美國原油進口量由11月的2.62億桶上升至3.20億桶。截止2009年2月中旬,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已經超過7億桶,而商品原油庫存已經達到3.5億桶。相比之下,2009年1月中國的原油、成品油、銅及銅材、鐵礦石、天然橡膠的進口量均出現大幅下降,這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您已閱讀47%(914字),剩餘53%(10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