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到目前爲止,中國官方並未披露上述被譽爲中俄「相向而行」的能源合作的具體細節。國內外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國用250億美元長期貸款換到了俄羅斯未來20年出口3億噸石油的保證。確定無疑的是,中俄新協議將爲中國每年增加1500萬噸的石油供應——這不單超過了2008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總量,還將令俄羅斯在中國的石油來源中佔到10%以上的比重,有助於實現中國「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目標。一些至爲樂觀的分析甚而計算得出,中國爲上述3億噸俄羅斯進口石油支付的價格是每桶22美元——無論按國際原油現在每桶36美元的價格還是過去5年的均價來看,都是一個驚人的勝利。
然而媒體進一步披露的細節表明,相比馬上可以將中方貸款用於償債的俄羅斯公司,中國在這筆被扼要概括爲「貸款換石油」的交易中得到的實際收益可能比較抽象。首先,雖然中國簽下了長期供油合同,但在價格上並沒有獲得任何折讓。根據中國商業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中俄交易所涉石油價格是以運抵俄羅斯納霍特卡港口的價格爲基準,隨行就市。而俄羅斯官員對路透社表示,雙方估計這次交易中用於購買原油的資金爲160億美元——按摺合爲2.2億桶的總量計算,這相當於每桶近73美元的價格,遠遠高出目前原油現價。無怪行業分析師得出這只是一個「標準出口融資合同」的結論。其次,俄羅斯方面表示一部分中國長期貸款會用於ESPO(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線及到中國支線的修建。但因爲成本和技術問題,ESPO輸油管線已經數次延期。在新交易條件下,中國很可能已經拿到了上述中國支線的管道建設和運營權利,然而主管線能否在2010年如期建成仍是一個疑問。此外,從過去十多年的能源合作記錄來看,中俄間不斷提出合作計劃,但執行情況難如人意。早在2003年中,中俄就簽署過《關於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長期購銷合同基本原則和共識的總協議》,預計實現每年原油貿易達到2000萬-3000萬噸。然而直到2008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原油尚不足12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