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走向「現代化」?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Diana Huang:有著典型中國氣質的山水畫能否被西方市場接受?外國人能否看懂山水畫?吸收了西方當代藝術理論的中國畫家正在大膽地嘗試。

辛亥革命前,中國畫一直是有主流的。從宋元到清末,歷代繪畫大師都是山水畫大師,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見,花鳥、人物雖然也很豐富,但只是個別山水畫家偶爾小憩時的附帶作品。比如說,宋朝的董源、巨然、馬遠、夏圭無一不是山水大師,元四家,明朝的沈周、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四王、四高僧等等,如今在拍賣場上以駭人天價成交的也是這些作品。所以談中國視覺,山水畫是繞不過去的,它不是半壁江山的問題,而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也許這是因爲山水正合中國繪畫的本質,中國畫的氣質非常安靜,不打擾別人,是如今中國追求的「和」的精神的體現。

遺憾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人用革命的方式否定一切,包括傳統。繪畫也搞全面西化,那時候,徐悲鴻不畫山水,就說外國人看不懂,所以他不畫。但舶來文化的根,說穿了,不在中國。版畫、油畫、水彩畫都是歐洲的東西;到今天,裝置、行爲、觀念則多是美國人的東西。

您已閱讀29%(374字),剩餘71%(9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