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院分校不應千篇一律

英國牛津大學薩伊德商學院Peter Moores院長邁爾:商學院的分校像雨後春筍一般在世界範圍內出現,它們爲商學院現有的課程和學生提供了市場和機會。然而,在海外設分校的做法,減少了學生對異域文化的體驗,也讓不得不遠離家人和同事的教師感到頭痛。

商學院校園就像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一樣,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湧現。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校園都尋求複製母校在本國的各種做法。

最初,它們採取了美國學校在歐洲設立分校的形式。它們提供學位、高階主管教育課程和對外交流,這擴大了學院現有課程和學生的市場及機會。如今,越來越多美歐商學院在中東和東亞設立了分校。

其中的道理何在?顯而易見的答案是,擁有優秀產品和強大品牌聲譽的商學院希望將其教學推廣到世界其它地區。如果讓學生們從那些地方來此求學成本太高,那麼學校就應將校園擴大到那裏去。然而,令人質疑的就是這一根本前提,原因有二。

您已閱讀23%(250字),剩餘77%(8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