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國改革30年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過去30年中的前15年,中國基本完成了價格自由化,後15年,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改革。當然,兩個改革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剩下只是技術性的問題了。

中國的改革一般被認爲是從計劃向市場的轉軌,或者說轉型。什麼是計劃經濟?什麼是市場經濟?它們之間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在我看來,有兩個,一是資源配置的方式:是由政府的計劃指令還是由市場價格配置資源?二是所有權:是以國有企業爲主,還是以非國有的包括私人的、股份制等等的企業爲主?

中國過去30年改革有最重要的兩方面:第一是放開價格,或者說價格自由化;第二是整個經濟的非國有化。整個過程進行得非常曲折。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展開的。

價格自由化

先講一個故事。1980年,中國國家經委,就是當時主管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中央政府部門,邀請美國教授給中國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做培訓。美國教授設計了一個課程表,交給國家經委的官員審覈,經委官員審覈後劃掉了兩門課:第一門是Marketing(市場行銷),第二門是Corporate Finance(公司財務)。爲什麼呢?因爲Marketing是「如何賣產品」,對中國企業是不適用的,因爲當時中國的企業只管生產不管銷售,廠長經理需要做的是按照計劃指標生產產品就可以了;Corporate Finance也沒有用,因爲所有企業都是國有的,由國家統一預算管理的,需要的資金全部由政府財政提供,創造的利潤也全部歸政府所有。

您已閱讀6%(524字),剩餘94%(87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