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巴黎一次午餐會上,南韓有位經濟學家說了一句不太合潮流的話:「歐洲是最好的。」這位經濟學家在南韓長大,遊遍亞洲,又曾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現在常駐歐洲。如果可以選擇來世的出生地,那他的目標毫無疑問。生活質量、對民主制度的響應、社會文明程度以及燦爛的文化,都讓他只有一個答案:歐洲。
雖然這位經濟學家對歐洲的未來充滿信心,但許多歐洲人似乎並不這麼想。至少核心歐洲正在經歷一輪週期性發作的存在主義危機。9月18日選舉前的德國,經歷著一場近乎受虐般的自我貶損。法國在高失業率和經濟減速的夾擊下悲觀情緒蔓延。公共輿論調查所Ifop本週發佈的民意測驗顯示,受訪者中只有30%對未來持樂觀態度,而去年12月這一比例爲58%。在義大利,數十萬小投資者因公司醜聞給他們招致損失感到憤恨不平,政界人士已公開置疑設置歐元是否是個好主意。
悲觀者反覆強調,歐洲面臨著被加速發展的美國資本主義和低成本的亞洲重商主義擠垮的危險。美國大型跨國企業威脅說,要掃平前面一切對手,將歐洲工業明珠(甚至酸奶公司)全部摧垮;而中國和印度大量刻苦工作的勞動力又會將製造業和服務業崗位盡數奪走。
您已閱讀26%(474字),剩餘74%(13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