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自然資源

Lex專欄:美國對銅徵收關稅並非良策

美國的確需要解決銅供需失衡的問題,但關稅終究是一種粗暴的工具。

山姆大叔遇上了銅問題。粗略來看,美國每年生產大約100萬噸這種紅色金屬,但消費量卻高達200萬噸。這一缺口依靠從海外進口來填補,從而形成了一種潛在的地緣政治脆弱性。然而,即使在美國本土,銅資源也並不匱乏,只要有人足夠勇敢、富有且有耐心去開採——特別是在廉價進口銅失去吸引力的情況下。因此,徵收關稅的理由也就浮出水面了。

至少,白宮的邏輯就是這樣的。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已承諾對進口銅徵稅,並已將銅確定爲美國繁榮的關鍵投入。這推動週二美國市場銅期貨價格上漲了近五分之一。當然,目前討論中50%的全面關稅最終不太可能成爲現實。接下來將是談判與妥協的階段。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認真解決。雖然銅儲量豐富,但開採成本日益高昂,難度也在增加。多年來,銅供應短缺的隱憂一直存在,而隨著綠色能源轉型和「電氣化」的推進,原本自然成長的需求被進一步放大。例如,標普全球估計,一輛電動車所需的銅是傳統燃油車的2.5倍。

您已閱讀38%(410字),剩餘62%(6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