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被譽爲當代宏觀經濟學界的「文藝復興人物」。他是其一代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家之一,曾培養了許多時代領先的經濟政策制定者,包括前美聯準主席班•柏南奇(Ben Bernanke)和前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他與摯友兼同事、已故的魯迪•多恩布希(Rudi Dornbusch)合著了一本開創性的宏觀經濟學教材。或許最重要的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任職期間,他成功應對了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金融危機。
費希爾於1969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後,曾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任教,隨後回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因此,他非常適合調和前者的自由市場傳統與後者的凱恩斯主義傳統。最終,他於1977年發表了開創性的論文《長期合同、理性預期與最優貨幣供給規則》。
享年81歲的費希爾出生在北羅得西亞(現尚比亞)的一個猶太家庭。1960年,他作爲青年領袖冬季項目的一員訪問了以色列,並在那裏學習了希伯來語。隨後,他於1962年至1966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學習經濟學,之後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深造。他擁有美國和以色列雙重國籍。
您已閱讀25%(569字),剩餘75%(17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