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杜道明博士(Turpin, Dominique V.)的深度對話,我們得以從多元維度審視這一中歐合作典範在全球化變局中的實踐路徑。無論是搭建高層互訪的 「世界會客廳」,還是創新國際化辦學模式;無論是深化產學研合作,還是推動 ESG 理念落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都在以實際行動搭建中西方理解的橋樑。這些交流與探討,不僅爲新的全球治理範式提供了思路與方向,更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
以下爲訪談實錄:
FT中文網:今年時值中歐建交 50 週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促進中歐經濟、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舉措,發揮哪些了作用?
汪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由中國政府和歐盟於 1994 年共同創立,31 年來已躋身全球第一陣營。在促進中歐交流方面,其一,學校致力於打造世界會客廳,先後有多位歐盟領導人、歐洲議會的議長、歐盟委員等曾到訪學院,學院還成功聘請多位歐洲政要擔任教授,通過國際來訪增進中歐互信與合作;其二,推進國際化辦學,完善國際化課程培養體系,與多所國際知名院校開展合作,發佈新的合作辦學課程,培養了大量遍佈全球的人才,其中歐洲籍校友近 900 名,近 100 家校友企業在歐洲大量投資;其三,傳播中國智慧,建成世界級教授隊伍,自主開發的案例進入國際案例庫,發揮國際化智庫作用,發表衆多有關中歐合作的政策建議;其四,通過「歐洲論壇」搭建經濟合作橋樑,已在歐洲 7 個國家與地區舉辦 30 場,邀請衆多中歐政商學界嘉賓發表演講,解讀中歐經濟合作的挑戰與機遇,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

杜道明:作爲一位中歐建交五十年的親歷者,我深刻體會到現代化並不等同於西方化。中國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獨特的方式實現現代化,而不是簡單地照搬西方模式。與此同時,我也意識到,通過教育增進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商學教育領域,它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歐洲之間的互相瞭解。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我們致力於扮演連接中國、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橋樑角色。學院的校訓「中國深度 全球廣度」非常契合我們的目標。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中國文化和商業環境的西方人士,我們能夠提供獨特的視角;同樣,中國的管理者也能通過我們的平臺拓展全球化視野。這種交流不僅幫助雙方建立了信任,也加深了彼此的理解。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管理模式。美國、日本無不如此,但令我感到遺憾的是,至今我還沒有找到一本權威的「中國式管理」著作。也許中國的規模和複雜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一領域的提煉,但這也表明我們在相互學習和合作上仍有廣闊空間。通過我們的努力,歐洲人得以更深入地瞭解中國的商業實踐,同時中國企業也能從歐洲管理智慧中受益。我堅信,這種持續深入的理解與合作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關鍵。

FT中文網:面對地緣政治複雜性,中歐如何穩定合作基礎?
汪泓:中歐作爲全球重要經濟體,應從四個方面加強合作。一是攜手應對全球挑戰,加強多邊與全球治理合作,在聯合國等多邊平臺深化合作,在氣候變化、貿易規則等議題上形成合力;二是深化經貿與投資合作,穩固產業鏈供應鏈,中歐經貿合作成果顯著,在製造業等多領域形成深度協同,中歐班列也發揮重要作用;三是開拓綠色與科技領域新合作,引領可持續發展,雙方在綠色發展和科技領域互補性強,合作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四是拓展人文交流,賡續友誼紐帶,推動教育、文化等領域交流,加強青年交流,爲中歐關係長遠發展注入動力。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也將繼續發揮平臺優勢,助力中歐交流互信。
杜道明:首先,在全球貿易方面,中歐作爲全球最大的兩個貿易體,能夠共同推動世貿組織的振興,維護公平有序的貿易體系。其次,在創新和科技領域,雙方都處於全球創新的前沿。通過合作研發和技術共享,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數位化等新興領域,中歐可以實現共贏。此外,可持續發展對於中歐來說也是一個關鍵領域。我認爲,雙方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持續性挑戰上有共同的目標,這爲綠色技術和可持續商業合作創造了機會。最後,人文交流同樣不可或缺。通過教育和科研上的合作項目,可以將中歐合作的成果擴展到其他地區。
FT中文網: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者?
汪泓:當前的年輕一代是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技術迅猛發展和多元價值體系的時代中成長起來的。作爲商學院的管理者,我不僅看到了這一時代的挑戰,更看到了重塑教育理念和鍛造未來領導者的機會。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以面向未來的視角,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新一代領導者,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應用型、複合型經濟管理人才,以及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領導者。爲此,我們強調開放融合與跨界整合,注重教育與產業的深度互動,以能力爲導向推動素養教育。
首先,學院堅持「中國深度、全球廣度」的辦學特色,培養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領導者。中歐擁有一隻由120餘位海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世界級的教授隊伍。在課程體系方面,學院不斷完善國際化課程培養體系,提升國際化辦學實力。近期,我們發佈了與法國ESCP商學院合作辦學的全球管理碩士雙學位課程(Global MiM),面向全球應屆大學生與碩士生開放申請。這一全新課程整合了CEIBS和ESCP兩所全球頂尖商學院的教學資源,教學地點跨越上海、巴黎、倫敦和蘇黎世四座世界級商業樞紐,以「中國優勢,全球經驗」爲目標,培育深諳中歐及全球商業生態規則、兼具戰略思維與創新能力的青年領袖。
其次,我們著力培養學生在VUCA時代下的適應性、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主動對接科技前沿,鼓勵跨學科融合,通過產學研結合,推進知識創新,並探索AI應用,構建「AI+HI」雙驅動模式。
我們將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置於人才培養的核心,引導學生成爲具有強烈使命感的領導者。通過將ESG理念融入課程體系,推動學生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服務社會、改善世界。
我們認爲,終身學習是未來領導者的必備素質,我們持續打造校友終身學習平臺。我們爲年輕一代提供能力與信心,以應對不確定性和在多元世界中確立方向的能力。
杜道明:如今年輕職業人士非常重視使命感和可持續性,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也積極適應這一轉變,將這些重要價值觀融入我們的課程與校園文化,以培養未來的領導者。
首先,我們將ESG全面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研究,關注「倫理」「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的發展與實踐。目前,ESG相關內容進入學院各課程核心科目,不低於10%;學院連續8年推出《中歐ESG白皮書》,並建立了ESG跨學科研究領域,開發ESG相關課程與案例,爲ESG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支持;種種這些,都體現了學院在促進負責任的領導力和可持續的商業實踐方面發揮著引領作用。
作爲全球負責任管理教育理念的踐行者,我們始終以國際前沿標準構建課程體系。今年4月,學院獲得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與法國國家管理教育基金(FNEGE)聯合授予的商學院影響力體系(BSIS)續認證,標誌着中歐作爲亞洲頂尖、全球一流商學院,在知識創造與傳播、社會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三個關鍵維度上持續獲得業界認可。
此外,我們鼓勵學生參與社會項目,承擔社會使命。許多學生投身於社會企業、綠色創業和社區項目等,學院也提供社會創新相關的選修課和社團活動,爲學生提供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相關的實習和就業機會。通過課程教育和校園活動,使學生在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可持續領導力的理解。
在中歐,我們鼓勵學生要有比成功更高的追求。在CEIBS的學術社羣中,關於社會價值的討論貫穿於課堂思辨、案例研討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每個維度。作爲一所商學院,我們有責任教授學生知識和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實現這一目標。我爲CEIBS在培養具有社會意識和可持續理念的領導者方面所做的努力感到驕傲。
FT中文網:面對全球產業數位化浪潮,中歐如何在教學與研究中融入AI思維?
汪泓:面對全球產業數位化浪潮,時代呼喚具備跨學科素養的複合型人才,他們不僅需要理解AI理論、方法與技術,還需掌握管理、法律、社會與經濟知識。這對商學院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們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積極融入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大潮,推動AI思維繫統化嵌入教學與研究,以培養具備數位化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未來管理型人才。
在教學方面,我們致力於以技術爲導向的課程體系創新,推動AI等新興科技知識融入課堂,並重塑專業架構和學習體驗。目前,我們已推出多個聚焦AI與商業融合的課程模塊,如「AI賦能出海:打造競爭新優勢」、「AI和機器學習」、「AI:生產力的下一個前沿」,爲學生提供系統性的「AI+管理」知識框架。
在智庫建設方面,中歐持續建設跨學科研究平臺,強化「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我們已集結超過30位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教授,產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成果,爲課程內容的持續更新提供了理論支撐。同時,這些教授通過論壇、企業培訓等方式深入市場與一線場景,幫助企業理解並應對AI轉型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2024年,學院成立了「中歐AI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關注「AI產業與生態發展」與「AI時代企業與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兩大方向,持續探索AI技術在企業管理與行業轉型中的應用路徑。此外,設立「AI與行銷創新實驗室」,聚焦AI在行銷場景中的實踐趨勢與挑戰,提煉具有現實價值的理論洞見,向全球傳播AI賦能的最佳實踐。
在這個過程中,學院還發布並遵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人工智慧使用指南》,以確保AI的發展與安全相得益彰,保障數智化轉型既提升教育效率,又不違背社會倫理,形成「技術賦能教育、人文引領創新」的全球商科教育新範式。
FT中文網:您如何看待未來五十年中歐的合作關係?
杜道明:“50年前,人們若想預見未來,會看向美國;而今天,對於未來的答案無疑都指向中國。」
未來五十年,中歐之間合作的前景廣闊也充滿考驗,其核心在於能否延續「相互尊重、務實合作、開放包容」的成功範式。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爲中歐合作的典範,其辦學30餘年來的成功經驗表明,當雙方以信任爲根基、聚焦共同目標時,跨文化協作能夠突破制度差異,實現真正的互利共贏。
過去半個世紀,中歐關係已實現歷史性跨越——從初步接觸到深度依存,中國躍升爲歐盟最大貿易伙伴。然而挑戰猶存:貿易逆差、地緣政治博弈等問題亟待解決。歐盟需強化戰略自主,尤其在覈心技術、供應鏈安全領域;中國則需深化技術創新與智慧財產協作,以增強互信。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單邊主義抬頭客觀上加速了中歐走近的進程。歐洲更加重視自主性,著力構建平衡的貿易伙伴關係。若雙方能持續保持開放溝通,深化互信,未來五十年,中歐合作將在全球治理、可持續發展、數字與綠色科技等領域創造更大價值,爲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