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我們必須學會與會思考的機器共處

人工智慧對生產力的影響可能是劃時代的。

上週在達佛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兩個話題佔據了主導地位: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和人工智慧。在這兩者中,後者更具趣味性,幾乎可以肯定也更爲重要。討論中,大量關注集中在中國的意外新秀——深度求索。然而,我們僅僅瞭解到知識的傳播:沒有哪個國家會壟斷這些新技術。這讓市場感到意外。對於新技術而言,這樣的「意外」並不令人驚訝。但這並沒有改變一個重大問題,即機器智慧的進步對我們所有人意味著什麼。

人類既是社會性的,也是智慧的。這種結合是他們的「殺手級應用」,使他們得以主宰地球。人類的智慧發明了塑造世界的通用技術,從馴服火焰到創造電腦。然而,隨著會思考的電腦的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17世紀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曾說:「人不過是一根蘆葦,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這種獨特性現在是否即將終結?

您已閱讀18%(389字),剩餘82%(17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