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伊隆•馬斯克

FT社評:伊隆•馬斯克的工程壯舉

星艦彰顯了這位企業家在專注自身專長時能夠取得的卓越成就。

單憑發射星艦這個有史以來最大、最強的火箭本身,似乎就是一項重大成就。何況還將其高達20層樓的助推器精確地返回到發射塔並使用巨大的金屬臂接住,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然而,這正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在星艦僅進行了第五次無人試飛時取得的成就。其證明巨型火箭可以做到重複使用,這開啓了太空運輸和太空商業化的新時代。馬斯克是一個反覆無常且充滿爭議的人物。然而,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對SpaceX創辦人的描述是,作爲「21世紀的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工業革命時期有遠見的工程師或許並不完全離譜」。

如果按計劃發展,「星艦」將具有雙重意義。星艦將攜帶有史以來最大的有效載荷進入太空。SpaceX公司曾表示,利用其計劃引入的在軌加油技術,「星艦」可以向月球或火星運送100噸載荷(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SLS火箭最終運載最高46噸)。發射一次「星艦」就能運載以前需要幾十次才能達到的載荷。而且,火箭的超重型助推器和星艦太空船均採用可重複使用的設計,這也降低了發射成本,增加了發射頻率。

重型火箭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讓太空人重返月球計劃的核心,也是馬斯克自己殖民火星願景的重中之重。上個月,馬斯克在其X網站上宣佈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目標,計劃在兩年內向火星執行大約五次不載人星艦任務,並有可能在四年內進行載人任務。天文學家表示,星艦可以使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和天文臺的成本更加低廉,因爲其無需被設計成適應狹小的空間,並且能夠比預期更快地將其送入軌道。一些太空行業高階主管表示,這種火箭可能成爲進入軌道以及更遠距離的一種「鐵路」。

您已閱讀55%(684字),剩餘45%(5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