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位歷史學家、哲學家及作家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燃料是雙方對毀滅的共同恐懼。每一方都害怕對方希望將其殺死或驅逐,並終結其作爲民族集體的存在。遺憾的是,這些恐懼並非出於偏執而產生的非理性恐懼,而是基於近期歷史經驗和對對方意圖的相對合理分析所形成的合理恐懼。
現代巴勒斯坦身份認同的起始事件是1948年的納克巴(Nakba,在阿拉伯語中意味著「災難」或「浩劫」),那時新成立的以色列國摧毀了建立巴勒斯坦國的希望,並迫使大約75萬巴勒斯坦人離開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及其他區域力量的手中反覆遭遇屠殺和驅逐。例如,1982年,一個與以色列結盟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薩布拉和沙提拉難民營屠殺了800至3000名巴勒斯坦人;1991年,大約30萬巴勒斯坦人從科威特被驅逐。
巴勒斯坦人對被殺害或被迫流離失所的恐懼,不僅僅源自於歷史記憶。這種恐懼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上,每位巴勒斯坦人都時刻意識到,他們可能隨時被以色列定居者或安全部隊殺害、監禁或從自己的土地上趕走。
您已閱讀12%(461字),剩餘88%(34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