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領袖上週在G20巴厘島會議期間的會晤是全球矚目的大事件。外界普遍對會議成果預期謹慎,認爲最好的結果就是兩國關係暫時擺脫不斷「探底」局面,在短期內略有穩定,讓雙方暫獲喘息以評估未來的政策選擇。但是,美國已經毫不掩飾的對華經濟遏制和科技冷戰,恐怕不是這一次會面所能改變的。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是,美國的英語世界盟友們在G20期間展示了高度一致的步調,紛紛與習近平會面或互動。但是,中國領導人在與多個國家領導人密集會面、會談期間,對這幾位主要英語國家領導人採取了非常不同的態度,耐人尋味:英國新首相蘇納克原定與習近平會面(後取消,英方稱烏克蘭飛彈落入波蘭引發的危機導致會面安排困難);澳洲總理阿爾班尼斯與習近平舉行了「熱烈而具有建設性的會談」(阿爾班尼斯語);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兩次與習近平非正式互動,並且因習對其公開表示不滿而引來滿城風雨。先前與中國關係最僵的澳洲成了受到相對「最高待遇」的國家,似乎能說明中國外交政策中的一些新思維。
中國內政方面,包括廣州、北京等多個城市的新冠病例空前飆升,令近期一系列放鬆嚴苛防疫措施的「新政」備受考驗。新政在新一波疫情面前能否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反覆,這對中國經濟的中短期前景意義重大。而放寬後大機率會出現的一大波全國性疫情,也是中國「復常」躲不過去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