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一位美國智庫學者發表的「吐槽推文」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針對網上流傳的「美國撤軍之後,中國可能通過阿富汗東部的瓦罕走廊修建一條油氣管道,連接伊朗」等鋪天蓋地的揣測,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研究副總裁方艾文(Evan Feigenbaum)評論到:「石油管道又來了……如果我們把推特上所有這些有關中國下一步有何舉動的揣測加在一起,喀布爾到下週二就會變得跟阿布扎比一樣(繁華髮達)了。」這句略帶誇張的嘲諷,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媒體和學界近期對「中國對阿富汗究竟有何意圖」問題,多有主觀臆斷色彩濃厚的分析。上週,爲平衡類似這樣的觀點,我們也發表了多篇中國學者的分析和評論,希望有助讀者們看清阿富汗局勢,尤其是中國未來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及其背後潛在的利益與風險。

阿富汗的悲劇

FT社評:阿富汗悲劇是歷史重演

拜登放棄阿富汗可能不會在美國國內造成多少政治代價,但就美國的全球地位而言,這一誤判將困擾拜登餘下的總統任期。

阿富汗戰爭的悲劇在於它並未結束

盧斯:無論有沒有美國,歷史都將繼續。阿富汗向巴基斯坦輸出不穩定、塔利班成爲世界各地麻煩製造者燈塔的可能性是真切存在的。

阿富汗:外來佔領者的衰亡史

「帝國墳場」之名源自阿富汗挫敗外國佔領者的悠久歷史。正在撤離喀布爾的美國及其盟友,已加入一長串出兵阿富汗卻以失敗告終的強國之列。

有關阿富汗事態的十點看法

張倫:歷史沒有終結,自由的進程也不會像一些自由浪漫主義者所想像的那樣僅是「善與惡「搏鬥邏輯的簡單推演。

塔利班與「巴鐵」

秦暉:講阿富汗亂局的「內因」與「外因」,都繞不開巴基斯坦。美國要介入萬里之外又無海岸線的阿富汗,更是隻能與巴基斯坦合作。

每週時事分析:中國與塔利班發展關係的前景並不確定

曹辛:中國與塔利班的互動實際上是被動被迫的。塔利班政權性質與生俱來的問題,也將使中國與之發展關係遭遇各種有形無形的障礙。

阿富汗局勢坐實「後美國世界」

拉赫曼:喀布爾再度落入塔利班之手將終結美國在阿富汗的影響力,而中國將歡迎「後美國世界」來臨的進一步證據。

中國經濟

華為困境掩蓋了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的「無效」

對美國晶片設備和軟體工具生產商來說,中國是關鍵市場,這一點妨礙了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科技企業實施更爲廣泛的禁令。

中國表示將加強對高收入的調節

中央財經委員會強調「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羣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已被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中國科技創業家開始警惕美元融資

對越來越多行業的中國創業家來說,選擇從風險投資家手中籌集人民幣還是美元,已成爲一個越來越值得深思的問題。

投資者轉向湧入中國政策重點支持行業

隨著中國監管機構加大力度整頓網路平臺,投資者正以創紀錄的速度湧入晶片、軟體等國家政策重點支持行業,以避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