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的世界,中國應如何自處?

一波洶湧的國際輿論,正在壓向中國。儘管先前美國的高層散播的「武漢病毒研究所洩漏」陰謀論,並未在其西方盟友中得到附和,但麻煩仍會不斷襲來。在下週即將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上,包括歐盟、澳洲和俄羅斯在內的60多個國家已經提案建議對新冠病毒源頭和爆發進行獨立調查。中國恐怕不得不有所回應。另一方面,隨著美國國內選舉政治升溫,美方類似「徹底切斷中美關係」的瘋狂論調恐怕將成爲一種常態。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世衛要來中國調查新冠病毒起源了?

曹辛:中國已經就世衛來華調查此輪新冠起源、以及中國是否對此輪病毒傳播負有責任等重大問題做好心理準備了。

中美關係,冷戰後最低點?

川普威脅要切斷對華關係

美國總統在電視節目中表示:「我們可以全面切斷關係。那麼如果你這麼做了,會發生什麼呢?你會節省5000億美元。」

如何「拯救」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劉裘蒂:至今年4月底中國進口的美國商品不增反減。大選年裏,川普將如何面對目前爲止中國採購承諾的不達標?

報告:今年首季美中經濟脫鉤加速

研究報告顯示,第一季度新宣佈的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項目價值降至2億美元,遠低於去年的平均每季度20億美元。

川普發難對人民幣造成下行壓力

投資者表示,美國總統關於新冠疫情對中國的指責,讓人民幣不斷承壓,爲中美貿易談判蒙上陰影,並威脅到其他新興市場的穩定。

如何浪費掉一場危機?

壽慧生:美國既缺乏有擔當的領袖,也缺乏渴望變革的民衆,在這樣一個社會,再嚴重的危機也可以被輕易浪費掉。

中國經濟

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錢?

徐瑾:疫情之下,報復性消費曾被寄予振興經濟的厚望;如今報復性存錢的興起,年輕人消費有何變化?

產業鏈外遷,中國怎麼辦?

沈建光:新冠疫情是否會加速中國產業鏈外遷?不可盲目樂觀。現實風險之下,需要持續加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減少民營企業准入限制。

全球經濟

全球疫情下世界政治經濟的十個走向

彭勝玉:疫情衝擊堪比「經濟大蕭條」。政治及經濟合作這兩大基石可能被打破,疫情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

全球供應鏈中斷可能導致1970年代滯漲重現

羅奇:被壓抑需求的釋放可能將引發一輪市場意料不到的通膨飆升。全球供應鏈中斷也爲這一結果埋下了種子。

WHO:控制住新冠疫情可能需要四到五年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在英國《金融時報》Global Boardroom數字會議上對抗疫前景做出悲觀評估。

IMF:全球經濟前景仍在惡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該組織將對全球經濟預測向下修正,以反映疫情在近幾周進一步蔓延,繼續衝擊經濟。

新冠疫情反覆,阻礙經濟重啓

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迎來初步解封之際,一些國家的疫情出現反彈,這突顯正在尋求放鬆社會限制的政府所面臨的挑戰。

美聯準的大膽實驗

陳稻田:此次疫情救助,美聯準已經深入到社會的中小企業和家庭;美聯準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央銀行,法治是經濟達到高水準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