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與《經濟學人》麥傑思聊中國

何越:在歐洲採訪時,我們有個共同的說法:一代華人、1.5代華人、二代華人。在理解西方政治與社會方面,我與麥傑思之間其實有0.5代的區別。
2022年10月20日

價格民粹和重刑主義之下,食品安全的出路在哪裏?

劉遠舉:食品標準涉及專業、市場、技術,需要通盤權衡,要法律上可執行,經濟上可持續,並不是越嚴格越合理,越正義。
2022年10月14日

「清零」政策削弱香港MBA吸引力

嚴格的防疫政策使香港頂尖商學院的招生受到影響,它們面臨輸給地區競爭對手的風險。
2022年9月27日

消失的巴士:中國城市出行方式的變革

李瀚明:中國大城市的城市公交系統正被地鐵和共享單車夾擊,而中小城市的城市公交系統正被私有電動自行車衝擊。
2022年9月19日

從「文明四階段模型」看中國現狀

趙至江:在「文明四階段模型」中,中國處於啓蒙階段。接下來中國需要的,就是要拋棄「小農意識」,進行文明的復興,人性的啓蒙。
2022年9月1日

人們爲什麼越來越無法容忍不同意見?

聶日明:讓觀點之爭轉變成爲切身利益之痛,捲入到意識形態化的循環中,進而造成人羣對立和社會撕裂,對於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恐非幸事。
2022年8月25日

經濟問題背後的機制:歐美與中國對比

許成鋼:中國面對的問題和發達國家是非常不相似的。表面上看,好像碰巧都遇到了困難,但實際上,除了在疫情方面相似,其他全部不相似。
2022年8月18日

二舅的「活著」:中國式存在主義

呂恆君:影片作者所推崇的二舅的樂觀主義生存態度,從整體而言,並未脫離中國民間千百年來「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哲學底色。
2022年8月22日

小鎮做題家是城市化的史詩,也是代價

秦軒:通識與批判性思維是學習成本很高的知識。當一分之差可以決定人生階層的年代,要求大家都建立「常識」,多少有點傲慢。
2022年7月26日

中國的原點就是「小鎮做題家」

王英良:中國的現代化就是要從「小鎮」變成世界「大鎮」,使民衆從「小鎮做題家」,變成「大鎮作曲家」,最終實現所有做題家的理想。
2022年7月24日

何謂小鎮做題家?

劉遠舉:超越小鎮做題家,不需要傑出,只需要相信知識,並努力踐行。從這個意義上,是否是做題家,不在於血統、知識,而在於選擇。
2022年7月24日

防疫新難題:「單日破百」和「歷史無陽」

李瀚明:大城市防疫依靠高頻率的核酸檢測,財政緊張的中小城市只能透過勸阻人口流動來解決問題,這使得那些夾在中間,依靠旅遊業謀生的中小城市最爲尷尬。
2022年7月21日

雪糕刺客話題背後,是行業洗牌嗎?

劉遠舉:跨品類的消費升級消費者比較容易接受。但品類內部消費升級,消費者可能會有情緒上的牴觸,造成輿論風險。
2022年7月19日

「半人」社會與人性社會

何越:我理解的「半人」,就是受過教育,具備一定技能與才藝,但缺乏人性。我真正從「半人」進步成完整的人,是來英國以後。
2022年7月15日

小鎮做題家式思維的問題在哪裏?

聶日明:競爭從來都沒有考綱,市場的邊界需要人去探索。正是有一些人願意去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敢於去探險、發明新工具,社會纔會有進步。
2022年7月14日

易烊千璽「入編」是搶普通人飯碗嗎?

劉遠舉:難道選拔雜技演員、體操運動員等專業人員都要筆試優先嗎?就算會做題,會筆試,也無法與一個已經在市場上成名的明星相比。
2022年7月12日

唐山燒烤店打人案背後,我們應該反思什麼?

劉遠舉:對人自衛權利的剝奪,和傷情鑑定以及民事賠償中存在的系統性偏袒,導致現行法律體系中,處於弱勢的羣體會面臨更大的風險。
2022年6月28日

名存實亡的「中高風險區」

李瀚明:中高風險區規則的失效,使得地方政府的出行防疫政策開始碎片化。這毫無疑問是不利於恢復正常的境內人口流動秩序的。
2022年6月27日

各地分道揚鑣的防疫政策和人流限制

李瀚明:常態化核酸檢測確實維持了人口流動,但實在昂貴,那些沒有財力的城市仍然會堅持限制人口流動。
2022年6月22日

跨地區出行隔離阻斷中國統一市場

聶日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龐大的人口釋放出驚人的市場潛力,這都有賴於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未來中國的發展同樣取決於市場一體化的水準。
2022年6月17日

從唐山燒烤店事件看「還手算互毆」

劉遠舉:禁止公民任何程度上的保衛自己的權利,並不能導向更好的公平、正義,也不能導向更好的安全。
2022年6月15日

「豫賜紅碼」背後的健康碼濫用風險

閆曼:除了一羣倒楣的儲戶,似乎河南融創停工樓盤的維權業主們,也紛紛被紅碼「封印在原地」。
2022年6月15日

「非必要不出市」背後的民意分歧

李瀚明:如果各地社會不能找到重構互信的方法,「非必要不出市、不出省」恐怕會成爲大多數省份的常態。
2022年6月10日

中國新生代的「潤」學迷思

布萊恩•黃:「潤」學既是一種對社會現狀不滿的表述,也是一種在無奈與無助之間的消極心理,對此必須對症下藥。
2022年6月7日
|‹上一頁‹‹4567891011121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