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新聞小測:2024年7月20日
帶你走進經濟學這一「社會科學王冠上的明珠」。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經濟學是什麼。
下面哪個話題於經濟學研究的範疇?
經濟學的定義是:經濟學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各種商品,並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
很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學科的研究都有賴於經濟學。
「稀缺」(scarcity)是經濟學的邏輯起點,資源相對於需要總是稀缺的,因此如何使用和分配資源,來滿足人的需要,就成了一門學問。
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問題,「成本與收益」或說「投入與產出」的分析與衡量,就由此而來。
我們常常聽說經濟學分爲「宏觀」和「微觀」兩方面,這是爲了研究和學習方便進行的大略區分。
下面幾篇FT中文網的文章中,哪一篇是屬於宏觀經濟的分析?
哪一篇是關於微觀經濟學的?
因此,現代市場經濟體中,政府經常有「宏觀調控」而不是「微觀調控」的行爲。
我們可以按是否涉及價值判斷,將經濟學分爲兩部分:實證經濟學,和規範經濟學,一個研究「是怎樣」,一個研究「該怎樣」。
下面四個話題中,有三個屬於實證經濟學,屬於規範經濟學的是?
因此我們常常能看到,經濟學家們用同樣的一套經濟學概念體系,對同樣一個問題有截然不同的主張。
任何社會,不論它是完全集體化的共產主義國家,太平洋的一個島嶼部落,資本主義的工業國家,道教羣體,甚至是一羣蜜蜂,都必然要遇到三個基本的和相互關聯的經濟問題,不同的經濟制度,對它們有不同的回答。
·生產什麼財富,生產多少?
·如何生產?
·爲誰生產?
經濟投入,或說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而產出,就是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產品或服務。
下面生產要素中屬於土地的是?
一個社會在一定時間內的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都是有限的,因此存在一個它所能生產的各種物品的最大限度。簡化爲「黃油與大砲」的問題,就可以得到一個生產可能性曲線。要多得到一些大砲,就必須放棄一些黃油,反之亦然。
在圖中,A點意味著一個社會並未發揮自己最大的經濟產出能力,BCD三點是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X點則是目前無法實現的水準。
類似「黃油與大砲」關係的問題還有很多,從個人生活到國家的大政方針,都需要考慮很多這樣的取捨。比如消費與儲蓄,工作與休閒,大政府與小政府等等。
如果一個社會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擴張(簡而言之就是經濟規模更大),通常可能是因爲什麼?
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我們每做出一種選擇都意味著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機會,而那些所放棄的選擇就被稱爲你該項決策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相應的所放棄的物品或勞務的價值。
下列哪個說法涉及了機會成本的概念?
您的得分: 平均分: 8 最高分: 11
本次教程的目的,是幫助你瞭解關於經濟學的一些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您在學習的過程有問題嗎?歡迎在FT商學院微網誌
交流學習心得,並對教程提出您的修改意見。
分享
讀者評論
提示
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